当然,玩鸟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拿个放着鸟的鸟笼子就完事的,北京人的玩鸟真的是十分讲究的。新得的小鸟,野性未除,必须经由上杠、认食再到认人、学艺,这就是“驯鸟”。图中养鸟人正在训练小鸟上杠,这是驯鸟的第一步。将戴好脖套的小鸟用细绳拴到杠上,养鸟人不停用杠子试探,直到小鸟能熟练抓住,自行翻飞到杠上站稳,驯鸟上杠才算完成。
北京人养鸟以“押音”为主,主要是训练鸟学叫的本领,以百灵、画眉、靛颏、红子等居多,各有各的玩法。百灵、红子、柞子、画眉、黄鸟、靛颏儿等是叫音儿,另有老西儿、太平鸟、灰儿、皂儿等是打弹叼旗的。要说最讲究的就是“养百灵”。“养百灵”分为南派和北派,北京人大多数都是北派的,北派百灵要严格遵守“十三套”的鸣法,就是需要玩家能驯得百灵叫出十三种鸟鸣来,行话叫“十三套”,也叫百灵套子。
所谓“十三套”,是指训练百灵鸟模仿十三种不同的声音,而且必须按照顺序,层层变化。一般常见的“十三套”分前后两套。其中“家雀噪林、山喜鹊、红子、群鸡、胡哨、小燕、猫、家喜鹊、鹞鹰”九种为前套,“靛颏蕊儿、柞子、黄鸟套与画眉络儿、胡伯劳交尾儿”为后套。
为了给鸟儿“押音”,玩主会采用一种叫“闷缸”的方法,把鸟儿关在空缸中,与外界隔绝,排除干扰,然后再把它放出来压口(模仿其它动物或物体发声)。压口的方法有很多,或直接听取动物,或直接听物体的声音,还可利用能叫出十三套的鸟儿来压口。
在玩鸟的行当里,有一句俗话叫“生玩毛色熟玩口”,之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玩画眉和百灵,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们善鸣,可以模仿其它动物或物体发声。尤其是画眉,被称为“活口”,天上飞的,地下走的,草里蹦的,河内浮的,都能学叫,尤以学小孩哭为最。
有句俗话讲:“文百灵,武画眉”。意思是说习文的、当文差的人喜欢饲养净口百灵,能叫出十三种鸟鸣。习武的、当武差的人提画眉笼,讲究大清早起来遛画眉。如果养鸟人在路上相见,提百灵笼的人要请左腿弯、右腿后撤、半跪的“文式安”,提画眉笼的人则请左腿微弯、右腿向后微撤、下腰的“武架子安”,各有式样。
养鸟儿讲究“遛”,遛鸟能帮助它开叫和押音。新上手的鸟还不习惯嘈杂的生活环境,不习惯与人相处,就得每天早上趁着清净带它到户外有树林的地方,让它回到原生态的环境里慢慢适应。鸟对于外出还有自己的生物钟,每次主人带它走多远,它心里都有数,但凡主人走的步数不够,很多鸟就不叫,甚至像画眉鸟,每次走的距离还要递增,方肯开叫。有些鸟遛的时候还要晃着笼子,这是为了让鸟练习抓杠,使它在笼子里站得稳。
不仅是鸟儿得养的精神,养它的器具也是玩儿的项目之一。比如鸟笼子,那就十分讲究,方笼儿,圆笼儿,养小鸟儿的,养八哥儿、百灵的都有不同,笼子还分南北,南笼讲究做工精致,以广笼为首,而北方讲究简单大气,以北京为首。另外鸟钩、盖板、鸟罐、鸟杠、扁担什么材质,什么年代,什么出处,都是很有讲究的。
老北京玩鸟风行到什么地步呢,当时全北京所有的茶馆都有专门给鸟备的“位子”,大家志同道合、爱好一样,坐在茶馆里喝茶、聊天、听鸟哨儿,对玩鸟这件事真的可以说是如痴如醉。老北京人玩鸟,玩的是一种文化,是执著于热情的终极体现,更是人与鸟的一段段奇缘。
THE END
文章由京社科编创,资料来源于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BTV这里是北京、千龙网等,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