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面世后不久,就得以成为艺术表现的主题之一,但它是男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香烟被定论为“男人的事情”,代表他们的特权。
4个世纪前的荷兰,社会经济和文化一派欣欣向荣,被誉为“黄金时代”。在当时的绘画圈里兴起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香烟的主题便是其中之一,且极为流行。
这些绘画作品,以表现男性吸烟者的状态和生活为主。当时很多画家的自画像中,吸烟也被赋予了很强的象征意义。当作品中的画家背对空白画布抽烟时,表明他在浪费时间;当画家面对画布抽烟时,则表示吸烟为他带来了灵感。
而女性形象极少出现其中,即使出现,也形象不佳。她们通常被描绘为烟馆的奸诈老板娘,将烟雾缭绕的房间里的一切尽收眼底,然后乘人之危占酒鬼烟鬼的便宜;要么,她们是在为客人灌烟斗的老妇人,动作被男性画家们描绘得极其下流,以表明她们是妓院的老鸨。
1857年,古斯塔夫·福楼拜一边抽着雪茄,一边通过描写艾玛·包法利的吸烟动作来强调她虚伪的自由追求:“她甚至嘴里叼着烟,很下流地同罗德尔先生一起外出,好像是在向人们挑战。”
艾米尔·左拉写于1880年的小说《娜娜》描绘了一个身处社会底层不得不靠出卖身体以维持生计的少女,左拉用娜娜嘴角吐出的烟圈昭示了她的妓女身份。
艺术作品里的香烟反映着现实社会的等级差别,不同的吸烟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人物类型,烟斗和雪茄对应于有权阶级,雪茄更是慎重和冷静的象征物。香烟则标志着青春、力量和冒险,同时意味着焦虑和紧张。但无论阶级如何,香烟只是男性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与女性无关。
当时的社会风俗认为,吸烟仅限于男人的房间或吸烟沙龙、台球室和图书馆。在这些地方,吸烟是无伤大雅的男性活动之一,是他们用来交际、娱乐的普遍方式。一个女人则只应待在房间里,做个纯洁的情人、妈妈或天使。
抽烟的权利
艺术从来都是现实的反映,香烟对于女性的意义,不论是否有损健康,她们要拥有的是可以自由选择吸烟与否的平等权利,至于真的吸或不吸,那是另外一回事。
虽然曾经在16世纪的法国和17世纪的荷兰,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吸烟(当时她们多半是为药用,女性没有享受吸烟娱乐性的权利)。但是之后,她们连药用的权利都没有了。
当时,只有一些这样的女人还在吸烟,“靠出卖色相的演员、吉卜赛人和妓女”。这些吸烟的“坏女人”,是不少作家笔下叛逆、不道德女性的来源。
19世纪后期,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很多女权主义者视可否吸烟为女性争取平等地位的一部分,1840年在纽约举行的第一届世界妇女权利大会上,很多出席会议的女性公开要求妇女们享有自由选择吸烟与否的权利。
与此同时,很多女性作家和艺术家,像乔治·桑一样,穿着男装、抽雪茄烟,向男权禁忌进行挑战。无论在她们的小说还是画作中,吸烟女性代表着女人的独立、思考和自由。
20世纪以来,各个阶层的女性都重新开始吸烟,香烟逐渐出现在她们的唇间,成为她们的生活方式。1915年,吸烟成为美国“新女性运动”的一个标志,划着爵士舞步、香烟在手,是她们时髦生活的典型特征。
1928年,在美国烟草公司举行的“好彩”(美国著名的香烟品牌)香烟活动中,新女性们高举香烟这“自由的火把”,和强加在她们身上的“愚蠢的偏见”作斗争。一年后,10个初涉社交界的年轻女士抽着“好彩”香烟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用香烟宣布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随后,女性吸烟的形象为德国魏玛时期电影和好莱坞四五十年代的黑色电影定下了基调,香烟成为体现女性优雅、魅力的道具长久地留存在银幕上。
结束
8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则女士香烟广告语不无骄傲地标榜着:“这是女人的事情!”当然,夸张的广告词一定程度上是香烟生产商和广告商们向女性消费者牟取暴利的手段。
但从“男人的事情”过渡到“女人的事情”,若抛却健康的问题不论,女人与香烟之间的交缠,的确是一段争取自由和平等的历程。
只不过现在已是全民禁烟的时代了,烟还是戒了的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